热度小说网www.rdshuku.com

至于另一部分,据秘闻,如今正在准备由灵武南下,支援关中防御。

那么,为何在哥舒翰已率二十万大军守住潼关之后,圣人还要秘密调朔方军来保卫长安呢?

答案很明显了,必然是用来制衡他哥舒翰的。

圣人之所以把安思顺调回朝中,未必是认为安思顺与安禄山勾结,只怕是要考察他的忠心,再决心是否用他来统领朔方军。

王思礼是朔方军将王虔威之子,从小就在朔方长大,关于安思顺与朔方军的动向便是他的故人递给他的消息,对此事知之甚详,道:“节帅若不除安思顺,恐为安思顺所害。”

“我一向不喜安思顺,你可知为何?”哥舒翰缓缓开口道:“他分明从小与安禄山关系不错,却要故意装作不和;他分明也拥兵自重,暗命河西诸部逼迫朝廷留他在任;他逼反阿布思,拉拢李光弼,真到了关键时刻,却不敢与安禄山共同举兵……”

历数了安思顺的几桩大罪,哥舒翰想起一事,问道:“史朝英逃出去了?”

“是。”王思礼道:“我弄巧成拙,没想到真让她逃了。”

“安思顺与安禄山潜通的信呢?还找得回来吗?”

王思礼想了想,应道:“找得回来。”

圣人对安思顺本就不是完全信任,那么,指认安思顺与安禄山勾结,借圣人之手先除掉一个威胁,是比直接杀杨国忠更稳妥的办法。

~~

长安。

杨国忠走出兴庆宫,脸色十分严肃,招过金吾卫,道:“知道安思顺府邸在何处吗?”

“知道。”

“去将他拿下!”

是日,安思顺正在家中逗弄孙儿,眼看金吾卫撞进门来,万分诧异。

他没想到自己会被羁押,本以为危机已经解除了。

自从安禄山准备叛乱,他已提前上书提醒朝廷安禄山必反,并在罢他朔方节度使的旨意抵达后,毫不犹豫地卸任、回到长安,表明了自己的忠心。

在叛军攻破洛阳之时,圣人大怒,处决了定居长安的安禄山之长子安庆宗,却没有牵扯到安思顺,可见圣人当时已经相信了他。

而安庆宗在万众瞩目之下被腰斩之日,圣人还下旨要赐死荣义郡主,倒是李琮如今当上了太子,有了一些势力,竟是一反往日的懦弱,拼着忤逆圣意也要保下他的养女。此事使得圣人与太子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,为此,长安城暗中风波诡谲,圣人甚至秘调朔方军入朝,考虑起用安思顺。

他万万没想到,等来的不是任命状,而是一副铁镣……

“右相?!”

当昏暗的牢房中现出杨国忠的身影,安思顺从茅草堆中站起身,问道:“这是如何回事?!”

“你悄悄送给安禄山的信件,被找到了。”杨国忠随手把一封信件丢进牢中,“哦,潼关外拿到的。”

“这是栽赃,如此浅显的伎俩,右相还能看不出来吗?!”

“不重要。”杨国忠道:“我今日来,是为你送行的,另外问问你有何遗言要交代。”

“何意?你还真敢杀我不成?”

“非是我要杀你,而是圣人要杀你。”

安思顺摇头大笑,根本不相信。

“右相可知,我不久前还入宫与圣人探讨关中形势,讨论哥舒翰或有妄称图谶、交构东宫、指斥乘舆之大罪。如今哥舒翰便恶人先告状,欲诬陷于我,圣人岂会相信?”

他怒气上涌,大吼道:“哥舒翰才是要叛乱的那个!他岂敢冤我?!岂敢冤我?!”

听到那个熟悉的罪名,杨国忠也笑了笑,招手让人拿了案几、座垫、酒菜过来,隔着栅栏,与安思顺对饮而谈。

这举动让安思顺心凉了半截,沉默了许久,饮着酒,目带思量。

“进了这死牢还能出来的,我平生记得的只有两人,可惜,你不是薛白。”杨国忠道:“不必多想了,不管你招不招,你必定要死。”

“为何?”

“你选了一条错的路,手握兵权,却只知道向圣人表忠心。高仙芝难道是因为不忠而死吗?这都想不明白,你不死,谁死?”

安思顺先是一愣,之后有了片刻的呆滞,猛然醒悟过来。

直到身陷囹圄,他才从杨国忠这句话里懂得了自己为何陷入死地。

自从安禄山叛乱,高仙芝弃守洛阳。圣人心里就埋了钉子,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信任他们这些胡将了。然而,圣人环顾一看,能用的只有胡将,遂只能捏着鼻子继续用他们。

甚至不仅是胡将,只要是有可能威胁到天子地位之人,都会受到猜忌。毕竟早在天宝五载开始,那“妄称图谶”的罪名就一直没断过。

猜忌已经不可能消除,表忠心没有用。反而是像安禄山那样起兵造反、或向哥舒翰那样拥兵自重,才能够自保。

“不。”

安思顺猛地摇头,道:“圣人不会这样,他一向胸襟广阔,最有容人之量,断不至于如此,我所识的圣人断不是这样的。”

杨国忠不答话,只是饮酒,他又不是将死之人,没必要把这些问题说透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他之所以来,自有他的目的。

“看在这顿酒肉的份上,告诉我,如今在灵武的朔方军之中,何人可以信任?”

安思顺摇头不已,喃喃道:“圣人若连我都不信,还能信谁?”

杨国忠道:“自然是我。”

“哈?”安思顺气急反笑,看向空荡而黑暗的牢房,道:“我是将死之人,你又何必惺惺作态?你所谓的忠心,与安禄山、哥舒翰,有何区别?”

“圣人还信我,这就够了。”

“那是因为你废物。”安思顺啐了一口。

杨国忠脸皮厚,懒得与他计较,道:“你不想帮我,无妨。可你麾下的将军、幕僚,你也不想帮他们吗?”

安思顺不答,闷头饮酒吃肉。

可吃着吃着嘴里还是味道寡淡,他摇了摇头,叹道:“知道吗?召我回朝的圣谕到朔方,安禄山邀我举兵的使者也到了。我若做出不一样的选择,封王裂土犹未可知。”

说这些,他不指望杨国忠能为他翻案。

只是回想起来,当时之所以没敢举兵,因为他感受到朔方将士绝大部分都是忠于朝廷的。

当时,郭子仪私下找到他,与他推心置腹地谈了一次,说他若是叛了,从此大家兵戎相见,过往的恩义一笔勾销,沙场相见,郭子仪绝不手下留情。而他若愿忠于朝廷,今次虽卸任朔方节度使,却始终会是他们这些兵将心中的节帅。

安思顺预感到自己无法控制朔方军叛乱,遂决定回朝,当时本以为圣人会让他荣养,他有足够的理由。

“圣人不该杀我!”

“是吗?”

“我卸下兵权回朝、指认安禄山,是朝廷的忠臣!哥舒翰倚仗兵势、逼迫圣人,如此跋扈,圣人却还要依他,天子威望势必还要再跌,往后藩镇大将人人效仿,才叫国将不国!”

“够了,你敢指斥乘舆?!”

“人之将死,我有何不敢?!安禄山叛乱不可怕,怕的是圣人的懦弱为世人看穿,从此皇威荡然无存,则社稷分崩离析……”

“安思顺!”杨国忠一摔手中的酒壶,叱道:“你果然是叛逆。”

“哈哈哈哈,我是叛逆?”

安思顺像是听到了最好笑的笑话,大笑不止。

但笑了许久之后,他意识到,自己与那可恨的哥舒翰一样,其实也不算什么大忠臣。

他从小与安禄山关系亲密,但后来彼此都兵权在握,因害怕圣人猜忌,才故作不和,为的是都能保住前途。

安禄山得罪了太子李亨、又得了李林甫的授意,准备在圣人百年之后起兵阻止李亨登基,此事安思顺也是知晓的。而他的做法则故意与安禄山相反。

他私下交好李亨,比如当时李亨的心腹杜鸿渐被贬到朔方,他便几次提携杜鸿渐,短短几年内让其官至节度判官。他也确实授意河西诸部酋长自残以求留任,也因欣赏李光弼而强求其为女婿。

如此种种,边镇大将常做之事罢了。哪有什么忠心不忠心、冤枉不冤枉?无非是有没有时机罢了。

恰如薛白当时那首诗所述,“周公恐惧流言日,王莽谦恭未篡时。向使当年身便死,一生真伪有谁知?”

只是这次他技不如人,败给了哥舒翰一招。

但他相信,哥舒翰、李隆基,乃至整个大唐,必要为他的死付出代价。

次日,安思顺被拉出了独柳树狱、拖到了刑场,被腰斩之前,他朝着兴庆宫大呼不已。

“冤枉!”

“冤枉!”

……

“噗。”

随着一刀斩落,又一个名将就此陨落。

而圣人的猜忌却远远没有结束。

(本章完)